阅读历史 |

第179节(4 / 5)

加入书签

之后很晚的事情了。但最早提出类似的观点的,应该是我大清。满洲马上得天下,对弓马特别重视,认为是自己一族在中原立身的根本。经常以宋朝和明朝作为反面教材,教育其子孙,不能忘根本。问题是大清面对八国联军、世界诸强时候的时候,丝毫看不出其军队能打的样子,丢尽了中央天朝上国的脸。

如果没记错,王宵猎记得历史书对清朝的定义,是中国封建专制的顶峰。到了一些专家嘴里,就摇身一变,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,甚至搞出个康、雍、乾盛出来。恰在这个时候,中国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。落后于世界的盛世,真有人开这种玩笑。

军事不行,当然就要从军事上找原因,这才是科学的态度。顾左右而言他,不懂装懂,有什么用处呢?怎么改造军队,新中国给出了方法,视而不见是不对的。

我们不一样

看着众人,王宵猎缓缓地道:“军队是干什么的?其他的地方我不讲,我也管不到,只讲我们这一支军队。在我的眼里,军队是保家卫国的,是抵御外侮的。不能保证百姓安居乐业,这支军队还有什么用处?一句话,军队是对外作战的,对内保护的!”

“有人说,军队对外作战,那要是境内发生了叛乱怎么办?大的方面来讲,如果施政没有问题,百姓能够吃饱穿暖,知道只要辛勤工作,努力学习,将来会有更好的生活,为什么会叛乱呢?如果受到了人的蛊惑,比如邪教,或者境内有外族人群,发生叛乱也不会规模太大,不应该动用军队就能平定。归根结底一句话,境内不稳,首先是执政者要自省。其次,尽量不要动用军队平叛。”

这是政权对军队的定位。王宵猎想了许久,才最终确定下来。宋朝对军队的定位,应该是朝廷之鹰犬,天子之爪牙。以什长之法,阶级之辨,使之内外相维,上下相制。既维护皇权,又保证其不对皇权产生威胁。只是从立国不久,便就外不能御强敌,内不能护百姓。

把军队定位为保家卫国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只是世上的事情,不是说说就算了,而是要真地做到。王宵猎决定这样做,下了很大决心,要有许多配套政策。

说到这里,王宵猎笑了笑。道:“世间事,往往是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要军队保家卫国,就还要有一支维持境内治安的力量。不只是如此,若是太平时候,仅御外敌的军队,花许多钱,官府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呢?一句话,有许多事情要做。《司马法》言:‘古者,国容不入军,军容不入国。军容入国则民德粗,国容入军则民德弱。’把军队用于国内,就是把百姓视为敌人,是不行的。”

这个问题,初想很简单,细想又包括太多。王宵猎不想过多纠缠。

“本朝的官职,向来分文武。如果细分,禁军中的武将又不是普通的武职,一般称军职。你们从军校学成出去,做的是军职。有什么不同?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,是一份工作。公事之外,每个人还有自己的生活。回到家里,关上大门,做什么想什么都可以。军职不一样。这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一种特殊的身份。人在军中,就没有什么工作内工作外,一切服从军令。这样的工作,当然与普通的官职不同。与此相适应,同样的品级,军职的俸钱应该更高一些,待遇更好一些。离开军队的时候,也应该会得到一定的补偿。在军中,家中的事务,应该得到官府的帮助。这些我们正在开始做,只是还不完备。你们放心,数年之内,该有的都会有。你们尽心为国效力,我不负你们!”

听到这里,王中孚看了看身边的舒继明,不由面露喜色。

宋朝从制度上并不苛待武将。同样的品级,武将的俸禄会高一些。立了军功,迁转时跟进士出身一样是双转。以狄青为例,仅用六年时间,就从最低级的武将,做到了管军大将。在宋朝,管军大将是武将升迁的顶点,待遇类比执政。又用了八年时间,升到了枢密副使。接着平侬智高,升任枢密使。在枢密使的任上,狄青做了四年。嘉祐六年,宋仁宗病重,不能视事,狄青遭到攻击,加同中书门平章事,以使相出知陈州。在陈州任上,狄青很快病卒。

对于狄青的遭遇,宋朝人很少有什么话说。他武将出身,在皇帝病重不能理政的时候,应该自动辞去枢密使职位,以免人心生疑。不辞职,就遭到了文臣的群起攻击。这跟宋朝重文轻武没有关系,是正常的政治行为。到了明末、清朝的时候,一些文人发明新论,说狄青无端被文臣攻击,从而使武将寒心。

宰相之职,天下政事无所不管。宋朝的人经常用范仲淹赞寇准的一句话说宰相,左右天子方为大忠。这个职位到了宋朝,实际上已经不可能让武将担任。狄青任枢密使,实际上已经是武将的最顶端。狄青不是第一个武将任枢密使,也不是最后一个。

以狄青为例,在他的仕宦生涯中,与文臣的矛盾有。但如果说因为他是武将出身,就被文臣所轻视,所压制,是不符合事实的。最后他被攻击去职,也没有什么好说的。四年枢密使,时间足够长了。任职时间比狄青更久的,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,都很少见。最后被攻击,主要的原因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