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42章 成就鬼仙(1 / 2)

加入书签

李逸之摊开袈裟,就看到袈裟中央绣着一篇经文:

“如是我闻,一时我问佛,何为功德?我若以大千世界,无穷珍宝,布施大众穷苦,使天下太平,人人无疾苦,可有功德?佛曰:无功德。布施,善念为求福,不可讲福做为功德,功德在法身之中,不在求福。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,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,真实妙用,是为功德………”

“这是功德袈裟,讲述的是功德之道,明心见性是功,念头通达的德。”

李逸之恍然自语着,他心神被牢牢地吸引在了经文中,一时间无数明悟,涌上心头。

虽然看上去,这篇经文有些离经叛道,曲解了功德之意。

但是在李逸之看来,却是真正的直通大道。

何谓功德?

或许在一般人看来,只有做善事为才功德。

如果明心见性是功,念头通达是得,那如果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,唯有杀人才能够念头通达,那他岂不是功德深厚?

不错,就是功德深厚!

只不过这个功德,仅仅是他个人的功德。

《中庸》开篇第一句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。

意思就是说,人天生的性格叫着本性,遵循本性去行事叫着修道。

这个‘本性’,是无分善恶的。

因而善人行善是修道,恶人行恶也是修道。

因为他们都明白了自己的‘本性’,然后遵从本性去做事了。

如果我心即恶,那行恶自然便是顺应了本性。

对于修道者来说,修道就是修心,只要念头通达,修炼自然可以一日千里。

如果让善人去行恶,肯定念头不畅;如果让恶人去行善,同样也是会念头不畅。

如此违背本性去做事,便等于是逆道而行,又如何能够修炼有成。

天生万物,两分阴阳。

天地间有善就有恶,两者都是道。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

善恶对于大道来说,是没有区别的。

有区别的,是对于人来说。

我们人为的定义,为善才为功德,实际上这才是曲解了功德之意。

明白了这些道理,李逸之忽然发觉,他以前所谓的武道信念,所谓的宏愿,其实就是实现功德的过程,也是在让自己念头通达的过程。

明心见性是功,念头通达是德。

李逸之确定武道信念,发下宏愿,其实就是在明心见性。

而他去一步步的实现,便是让自己念头通达。

如果完成不了,则就是念头不畅,修为自然无法增长。

甚至,如果有人能够天生心念通达,不需要读书,也不需要修炼,直接便可以立地成圣。

因为他的念头中没有任何滞碍,已经化身成道了。

这和佛家所言的‘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’,其实是一个道理。

只是,人生在天地间,有着各种牵绊和执念,就像是无数条绳索一般,牢牢地困在身上,挣脱不了,又如何能够心念通达!

为什么太古时期,道术昌盛?

很大一部分的原因,就是那个时候的人心性淳朴,自然也就适合修道。

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

李逸之忽然想到了王阳明的这四句心学格言,不就也是在讲功德之道么!

知善知恶是良知,这是在明心见性;

为善去恶是格物,这是在修道。

只不过,王阳明作为儒家圣人,他要修的是善道功德,因而要‘去恶’。

这和功德之道并不违背,因为‘恶’,并不是王阳明的本性。

“大道万千,原来殊途同归啊!”

李逸之心中感叹着,他闭目而立,神魂在快速膨胀着,剧烈跳动了起来。

他感觉到天地间似乎有着一个巨大屏障,牢牢裹在他身上,让他看不清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。

只是这以往无比牢固的屏障,在此刻却像是纸糊的一般,被他一捅即破。

轰!

李逸之感觉浑身一轻,似乎有什么桎梏在自己身上的东西,在瞬间消失了。

在这一刻,李逸之打破了生死,成就了鬼仙!

这一刻,生死不再恐怖!

许久,李逸之才睁开了眼睛,眼中欣喜。

这次的收获实在是太大了,不仅《现在如来经》马上就要到手,他也获得机缘,一下子成就了鬼仙。

如果是按部就班修炼的话,可能十年的时间,他都不一定能够突破。

城南方向,传来城门破裂的巨响声。

这是卫雷先锋军终于赶到了,突破进了城池。

李逸之抬着轻快的步伐,朝中央最高楼走去,才发现这竟然是座皇宫。

看来这群海盗的心思不小啊,竟然妄图要在这里建国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