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我们的1654 第239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清初,福建的大木一株值价不过数两;乾隆时,福建的桅木已涨到一根需价四五百金。

又据资料记载,康熙年间,打造洋船,却每只需要用数千金或千余金。

雍正时,内地造一洋船,大者七八千金,小者二三千金。洋船的一般造价,在十八世纪上半时,平均在白银五千两左右,到了十九世纪时,已是造大船费数万金。

当然,除了可用造船的木料越来越少之外,这价格越来越高也和船型越造越大有一定的关系。

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对这些物价问题不在意,却对这份资料里面的另外的描绘更感兴趣。

在明末时期,南洋贩货回来的船户们,给福建闽南的一些造船厂,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消息。

他们在航行中看到,暹罗国从海口到国城,溪长二千四百里,夹岸大树茂林,而且木质坚实适宜作船。

特别是在广南地方,出产一种长达八丈,通身无节的桅木及盐舵木。

在吕宋群岛,树木约四千二百种,高约五十丈,便于建船、屋,而且岛上铁力木尤为丰富。

在婆罗洲北岸,也有不少松木,堪作大桅,所有这一切都令大明商人欣喜不已。

其实在这一时期,由于大明政府认为自己的国家非常有特色,异常严格地控制着民间造船事业,一些在大明有力度的海商,就把自己的造船业务放到了大明境外……这样好多了,大明政府连一毛钱的税钱也收不到了。

在此期间,无论大明政府如何在风雨中颠簸,这些海商的海外造船活动也一直没有停止。

甚至会发生这样的现象。一些大明海商的船只,从广东、福建的各个地方出发时,船上载着他们自家的各类工匠等技术人员,往暹罗的方向驶去。这些技术人员对商船了如指掌,一旦商船失事,船上人员自己便可维修,或随即备料造船。

在赴暹罗途中,他们沿越南海岸一带砍伐木材,再在抵达曼谷时另外添购一些,然后直接用这些木料制造帆船,两个月内便完成一只海船——所有的蓬帆、绳索、铁锚和其他工作均一一亲手制成。”

造船中需要的油、麻、蛎灰及钉铁等物料,一般也一起从国内运出。

发展到后来,大清朝廷建立了,他们禁止出口铁器后,大量的铁器依然可以通过走私途径流入海外。

后来又自雍正三年开始,大清政府允许出洋船只携带一定量的铁钉、油灰、椶丝、黄麻等材料,作为修补船只之用。

这应是海外取得船料的一个良机。造船用的蛎灰,因为东南亚濒海,应该是不难解决的。至于铁钉,也可以在东南亚制造。

……一些以前移居到槟榔屿、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的明人工匠们,也制造大量的五金产品,如锄头、铁钉、小斧、铁链等。

在东南亚,造船的限制宽松太多,所造船舶也多为大船,载重量在七千到一万石之间,这个大概是相当于四百吨到六百吨吧,而且在当地造船费用只有国内的一半。

明人船匠的才华在海外得到了尽情的展示。

安江造船厂需要他们在台湾也能展示自己的才华。

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综合考虑后,正式在网上提出了造船技术工人引进要求。

这个要求即时得到了批准,而且由于这份要求中,都把所需人员具体落实到了造船的工种上,所以,当这个要求发到了广州和厦门时,那里的人像照方抓药一样,很快搜罗到明人技术员了,很快就送到了安江造船厂。

吴杰厂长说:“这两条船如果正式建成,并能顺利完成海试的话,就标志着我们的船厂正式成立了……”

樊修技术员说:“那条飞剪船呢?你真让那些爱好者亲自动手嘛?”

“为什么不?自己动手丰衣足食……省得他们一天在网上叽叽歪歪……不行的话,我们还可以帮忙,还不行的话,还有明人技术员,他妈的,明人工匠都比我们强,至少他们都建过百吨以上的全木船。”

“没事吧?我们有数控木工机床……”

以后只有台湾纵帆船了

从这件事后,纵帆党和横帆党两伙人算是明白了,这个吴杰厂长是个闷骚男,在别人玩嘴炮时,他却在干实事。

于是,他们就养成了去安江造船厂实地观察的习惯。

在等招聘齐明人船匠时,他们听说吴杰厂长又设计了两种船型,赶紧都跑去观看。

当时在测试水池边,他们有的站着,有的还蹲着,认真地看着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在测试一个怪里怪气的船模——众人习惯性评头论足了。

“太丑了,像个大鸭子!”

“长宽比例太小,肯定跑不快!”

“这玩意是个啥?算纵帆还是算横帆?”

水池子里的樊修技术员听后不耐烦,说道:“没见识,连解放前活跃在苏州河的老闸船都不知道!”

众皆哑然,确实没听过,更没见过。

还是吴杰厂长厚道些,他笑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