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我们的1654 第471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就当这是人生的一个劫难了,欲成就大事者必受种种磨难嘛!

但是凑银子是一个慢工夫,大家正在商量着,当然没有人去理会那个什么招包了。

张、陈、宋、郭、王、刘、李、杨等八大家族,一直号称是杭州八大头商,当然,在士族和官员的眼里,他们啥也不是,但是在民间百姓中威望极大。

其中头四家开办了杭州的四大丝织作坊,合起来便占了杭州丝绸生产总量的六成。

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郭氏家的主掌之人,他姓名为郭勿语,但是他的外号却叫“随便说”。

以前说过,一个人的名字很可能叫错,但是他的外号一般都错不了的。

果然是郭勿语第一个言,说:“他们汉唐集团想要我等的一些银两,这好说,不用转这样一个大弯,若是真让我等出海才是正道!”

好吧,调子定下来了,那么需要多少银两呢?鞑虏来了,交了十八万两白银,换得家家人员安全,这汉唐集团可比鞑虏厉害,那么要不要加倍呢?

郭勿语直接说:“我看不用了!”

他一甩直裰的下摆,站了起来,把手中的倭人折扇“啪”的一收,指着窗外的西湖说:“我见那个鲍参谋的格局不大——疏浚西湖的费用不过三万两,算是疏浚西钱水道,也不过——这二百吨海船是多少石——”

“两千石!”有人补充道。

郭勿语用扇子打了打手心,说:“这样的话,花费高了些,也不过三万两,这两样才是六万两!”

宋家的主掌之人轻声笑了,说:“郭随便,你打算让大家集上六万两银子去?你不怕连银子带人都给我等丢去门来?你有车跑,我等没有。”

众人轰笑。

郭勿语特别喜欢车,家里有四五辆双轮马车,本来都备有马匹的,但是让鞑虏强征去了不少,家中大大的马厩里现在只剩下一匹马了,他甚是珍惜,再也不驾出来行走了。

郭勿语知道大家还有其它看法,于是讪笑着坐下,说:“但听大家所言,但听大家所言。”

有人挑头说话,这个商谈的局面就打开了,大家开始约定总数了。

杭州地区的先民早四五千年前就已从事养蚕纺丝。

吴越时,杭州的丝织品“越罗”、“吴绫”已被列为朝廷贡品。至唐宋,杭州的丝绸已被赞为“天下之冠”。

杭州的丝绸织品有绫、罗、纱、紵、丝、绢、绸,花色纷繁,工艺精美。

各种丝织作坊数不尽数,更别提家庭式加工的了。走到小巷中,几乎能遍闻织机声了。

可以这样说,这里是可以左右世界丝织业的地方,可以加工出具有美艳绝伦的图案,可以让丝如蝉翼的地方,但是竟然能让鞑虏吃得死死的!

先不说大明那些二货们玩海禁,他们多半是偷着走私,以公济私是常态了。

但是鞑虏这帮子刚摆脱部落氏族文化的二货们,竟然也能有样学样,学得还更好,是真禁海啊。

要不然现在看那杭州城,哪有一个正了八经的港口,全是破破烂烂的。

侯东方队长来到杭州时,鲍威参谋亲自到码头接他。

两人在码头上热烈握手,场面很有真情。

西钱水道根本借助不上,他们的后勤物资只能先从几个临钱塘江的城门处上岸,然后再去西湖边的军营。

他们后勤部门自己带了一些简易的码头设施,他们的后勤兵们在原有码头的基础上,三下五除二就建起来了一个简易的新码头。

接着他们把锅驼机汽车一辆一辆的泊运上岸,一共只有四辆,有两辆被马旁经理留下了。

然后又是马拉四轮车,马匹也被运上了岸。

最后开始下摆各种物资了。

这是一次整体搬迁,从现在开始杭州就是汉唐集团安保大队的6上大本营了,或者说是一个大钉子更好。

后勤兵们驾驶着让杭州人看不懂的物件,沿着预先勘测好的路线,轰隆隆地在杭州城内行走,场面惊人且壮观。

鲍威参谋说:“老侯,你看这杭州人见识明显要大一些,见过锅驼机汽车竟然不太害怕。”

侯东方队长说:“看看吧,哪怕是手工业达一点的地方,也会让人见识多一些。”

鲍威参谋苦笑着说:“见识多?我的第一次包就失败了。来,我们好好谈谈。”

正当两个人勾肩搭背地琢磨着如何对付这些商人大户们的时候,一个自称叫郭勿语的人来了。

他先言道,各商家有心,要捐献三十万两白银犒赏大军。

接着又说各商家都有一批存货,想尽快出海。

此人说话流畅,不卑不亢,但是言语间总是偷看两人的表情,让人与他交谈时感觉不爽。

鲍威参谋说:“我这里从来不接受捐赠,你给我了,我也没法子下账,这么多贵重金属,我也没有法子揣兜里。说说看,你们为何不接包呢?”

“——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