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招娣的重生 第29节(2 / 3)
发夹赚的可比衣服少太多了。房租贵的地方,肯定人流也多,周围卖的其他东西也是贵的。”
改凤笑,“对,这叫水涨船高。”
徐山平默默听了半天,再看看未婚妻,真有点刮目相看的感觉。但他还是让两个小姨子拿主意:“那你们的意思是,咱先到大学附近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店面,再筹划着?”
“不错!做什么都得先去踩踩点!这叫实地调查!”
徐山平一想可不就是。她俩先去了大学宿舍踩点,才去圣诞市场摆摊,然后才定了花市的事。
宋招娣帮他们出主意,“等开学了,我和二姐去找黄阿姨林老师道谢,她们都在大学里有人脉,求她们打听门面租金的事也更靠谱。还有,你们要开饭馆,想过主要卖什么没?是小炒?g市最常见的鸭饭鸡饭?还是地方特色菜?主打款是什么?从哪儿进原材料?哎,你俩会做饭么?想没想过去技校学学啊?”
徐山平被问的一愣一愣的。
亏他还老觉着秋凤憨厚呢,现在一看,秋凤那是害羞,人家心里清楚着呢,说话都一套一套的了!
他尴尬地笑,“还真没细想过。”他是觉着,做吃食不需要太大本钱,还有,人可以一年才买一次新衣服,可天天都得吃饭,而且,厂区这儿吧,也不用做什么精细吃食,随便炒点家常菜就成。
哎,等等,他这想法不是本身就默认了顾客根本不舍得吃好的么?
哎唷,蠢死!真想呼自己一耳光!
宋招娣挽住大姐胳膊,“你俩也别急,你看我跟二姐,为了选货先买杂志又去艺术学院观摩人家怎么穿的,还有圣诞市场摆摊的经验教训总结,笔记和乱七八糟的想法记了足有两大本!花市才摆七天的摊子罢了,你们要干个长久的事业,那更得多想点子,多到外面走走看看,然后咱们四个臭皮匠在一起多商量商量,把长处短处都想到了,能少踩几个坑。”
改凤举起啤酒杯,“来,咱们碰一个!庆祝我们的新时代开始!”
“对,干杯!”
放下酒杯,大姐问改凤,“你是什么打算?”
改凤扔嘴里一粒花生米慢慢嚼着,“我跟小妹都想再去读书。正经高中大学肯定是不成的,咱一没户口二没学籍,要是能上个夜校或者成人教育也挺好的。等大学开学了,我们去打听。”
“上学,或者说,学知识吧,只是我其中一个打算,我准备再花几个月时间探探路,然后就辞工,在小商品城或者是锦锦商贸城租个店面卖服饰!”改凤叹口气,“我现在最发愁的,是离开厂子以后住在哪儿。”
重回电子厂打工后,宋招娣有了新的感触,厂子和厂区附近逐渐发展出的商业配套,让工人们不用进城就能满足几乎全部需要,一方面束缚了他们,让他们无法再增长见识,几年过去,眼界和刚离开乡村时并没什么太大不同,另一方面,这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也保护着他们,替他们规避了许多困境和危险。
在1998年,没有固定住所的外地人如果不走运被查到,就会被当做三无人员送进收容所等待遣返原籍。
十几个人关在一间房里,什么妖魔鬼怪都有,遣返原籍也不可能专为一个人开专车遣返吧?那就等着,凑足了人数一起滚蛋。
至于等多少天,就看运气了。
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。
所以他们离开工厂前必须得先找到一个住所,再拿上租赁合同去申请暂住证,是的,光有身份证还不行!如果有摊位、店铺的租赁合同更好了,也得备着随时被检查——因为“无稳定收入”也是三无之一。
租房,在十几年后不难,手机一划拉,各种租房app上都能找房源,现在可没这种便利。1998年时,哪怕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海市,也没有成熟可靠的房屋中介。
因为房地产业这时才起步!房子本来就少,根本没法形成出租市场,自然不可能养活中介行业了。
这个时候,g市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房子都是单位分配的,商品房倒是也有,前天在市中心,宋招娣看到锦绣花城的卖房广告,均价3000元一平方,这个价钱放到十几年后大家都觉得便宜得要死是吧?
可现在g市市民的平均月收入刚过一千元。
并且,当时的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也没发展起来,至于公积金住房贷款?没听说过。要到2006年前后才逐渐实行。
这时银行对个人住宅商业贷款的审核标准非常严格,像他们这种靠命换钱一天打工十几小时的,就和若干年后的外卖骑手一样,月薪水平是追上了平均线,但很难通过银行的放贷审核。
符合贷款标准的人不需要贷款,需要贷款的人又不符合标准。
办不了贷款,想买房就得一下拿出几十万现金。前几年海南岛、广西北海楼市崩盘,满地烂尾楼,去年香港房市也暴跌,一般人有几个敢在这时买商品房啊?
房子少,那可不就难租?除非,他们去租城中村的房子。可那些房子交通不便,卫生条件差,住户也是鱼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