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[古穿今]70年代幸福生活 第3节(5 / 6)

加入书签

人家张会计是□□前的老三届,正经的高中毕业生,就算毕业有十来年了,但人家最起码有那个相关的知识储备啊。有了底子复习复习就好了。

“是啊,婶婶,我会照顾好妹妹的。”徐长林拍着胸脯跟徐定睿夫妻俩保证着。他都是个半大小子了,叔叔婶婶还有什么不放心的。

张敏还是有点放心不下,这么多年她一直和女儿在一起,从没有跟女儿分开这么久过,“长卿,你和哥哥好好在家,我们考完试很快就回来了。家里要是有什么事,你就去找你胜利叔。”

徐长卿乖巧的点点头,忍住在心里翻白眼的冲动,这话自家的亲亲娘亲已经说了n遍了,听得她的耳朵都快起茧子了。“妈,我知道了,你就放心去考试吧。要是有什么事我们就去找人。”倒是她对父母进城的事一直忧心忡忡,自从知道父母要去城里考试之后,她就一直担心,总是想着父母能不能适应城里。听说城里人都很傲气看不起乡下人,听说城里还有什么汽车。

果然徐定睿夫妻俩到了城里头一次坐上公共汽车,刚见到这个浑身是铁的大盒子,他们吓了一大跳,张敏差点哭了出来,待僵直着身子上了车,还没回过神来,一直在心里啧啧称奇,他们哪能想到居然能看见这般奇物。

这会儿他们想着要是让徐长卿一起来就好了,总得让女儿也见识见识。不过这次考试这么匆忙,他们又没来过市里,实在不放心长卿跟过来。要是他们真考上了大学,以后长林和长卿就有机会生活在城市里,毕竟没听说有大学办在农村的。

徐定睿和张敏都被分配在临河市一中参加考试,没有跟其他人在一起。到了市里,跟同来的老乡们分别之后,两人就拿着行李下了车。一下车那个茫然啊,城市里车水马龙,他们两个古人兼乡下人根本就分不清东南西北。

好在城里人多,徐定睿本着路在嘴边的念头,一路问到了一中。此时的一中附近满是来参加考试的考生。徐定睿夫妻俩随意去附近的人家找了间小屋子租住了下来。这两天光是坐车,就够人受的了,旅途劳累,他们自然是要好好休息一番,磨刀还不误砍柴工呢。为了这次考试,他们夫妻俩多少有些破釜沉舟,把之前积攒了好一段时间的药材卖了做路费不说,村里的乡亲们还帮衬了不少。他们就只能怀着感恩的心,尽量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来参加考试。

说不紧张那是假的,徐定睿夫妻俩人都是两辈子第一次进考场,就连晚上做梦,都会梦到书中的知识。特别是徐定睿,本来就不是科班出身,从没接触过逻辑性相对很强的理化,要不是张敏教的好,他自己遇到实在无法理解的问题就硬背下来解题办法,估计他早就开始打退堂鼓了。不管怎么样,他对这两个月的复习成果心里还是打着鼓的,任谁囫囵吞枣的看了不少课本和解题思路,都不一定有自信一定能考上大学。要知道这高考就跟前世科举似的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人家古代才子寒窗苦读数十载都不一定能中举,更何况认真说起来他才看了2个多月的书。

本次高考还是沿用□□前文理分科的办法,文理两类都考政治、语文、数学,文科加考史地,理科加考理化,为了以后考虑,徐定睿夫妻俩都选择了理科。他们来之前还在为夫妻俩一起参加高考觉得有点不好意思,可等到了高考这一天,他们就觉得丝毫不以为意了。

1977年12月10日,徐定睿夫妻俩跟随着数十万人走进了考场,父子、夫妻、母子、兄弟等等同时参加考试的情况随处可见。他们这几天要跟全国570万青年一起争取27万个上大学的名额,竞争无比的惨烈。当然他们这会儿是不知道这个的,唯一的念头就是好好考试,争取考上大学。

历时三天的考试时间很快就过去。在最后放下笔的那一刻,徐定睿夫妻俩莫名的松了口气,不管会做不会做,他们都把试卷填满了,至于到底能得多少分数,能不能被大学录取,他们就不知道了。参加了高考,对他们来说就是件新奇的体验。

不管考试的结果如何,参加完考试,徐定睿夫妻俩就将考试的事情暂时放到一边了,商量着要赶紧回家了。家里就两个孩子在家,就算左邻右舍答应帮忙照看着,他们还是不放心。市里以后有的是机会可以再来。

又是转了好几趟车才到家,他们本想直接回家,后来在镇上接到通知不等高考成绩出来就要填志愿,他们商量了一下,去镇上找了个熟悉的高中老教师,请他帮忙估了分数,都填了北京的大学:徐定睿报考了北京中医科大学,张敏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。之所以都报考北京的大学,是因为张敏的娘家就在北京,她已经十来年没有回娘家过了,在北京上学,以后能时不时回去看看父母,多少尽点孝道;而且北京是首都,怎么的也得去看看□□啊。虽然张敏还没见过这个身子的父母,还生不出来多少的濡慕之情,但父母之心都是一样的,光是看张父忙着工作之余经常给他们寄些高考参考资料,他们就得感恩。要不是云省到北京路途遥远,一路上的手续繁琐,他们早就应该去看望两位老人了。

填完志愿,夫妻两人谢绝了老师在镇上留宿一晚的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