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节(1 / 4)
考上初中倒不用请老师喝酒,但乡间的惯例,考了全校第一第二的好分数,一般都要请学校的老师来家里坐坐,喝两盅。
半个月后,山子老师主动跑来家里报喜,说山子考上了。
“考上了,分数够中专的了。山子算是跳出农门了。”
那时候,中考有两个分数线。一等高分的,上中专;二等分数线的,上县中;勉强过关的,就只能选乡镇的高中了,本乡没有高中,要到旁边的乡镇去上。
当天晚上,冯玉姜家又摆了一桌,遍请了山子的校长和老师,钟继鹏一高兴,就喝得满脸放红。一桌人喝着酒,就说起怎么报志愿。
那时候上中专、上大学,国家都包分配。上中专最理想,只要山子这一脚进了中专门,妥妥的就是公家人,就能端上铁饭碗了。上县中,三年后能不能考上大学,还不一定,再说上中专工作早啊,上完两年三年,就参加工作了,早拿好几年工资呢!
老师的意见当然是上中专,分数够了,够做个褂子的布料你干嘛做个小背心?山子自己有心眼儿了,顾虑家里负担不轻,弟妹都太小,也愿情上中专。冯玉姜跟钟继鹏商量到半夜,发愁。
冯玉姜支持县中,她知道山子心里是想考大学的,虽然说现在进了中专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,可你反过来想,山子那是一等中专的成绩,去上二等县中的学校,只要他用心,大学准保能考上。
钟继鹏则说:“我就不相信,咱钟家的祖坟出不来一个状元。”
钟继鹏虽然容易犯浑,可也知道大学比中专强,强一百色。大学能进的单位,中专不能,大学能有的地位,中专难有。这穷乡僻壤据说还没出过正经大学生,要是山子能考上大学,老钟家可算长脸了。
两个人咬咬牙,上县中!
冯玉姜就数落:“上县中当然好,可你这当爸的,你拿过几个钱来家?这阵子饭铺生意不好,就指望我一个女人,几个孩子把我生啃了够不够吃?”
钟继鹏嘿嘿:“我这不是也不多嘛,一个月还得给咱妈二十。以后下剩的都交给你还不行?现在回头想想,当时那边要那个数,咱怎么就都答应给了?这孩子都快养不起了。”
还别说,打从那以后,钟继鹏除了给他妈那20,每个月还多少能交给冯玉姜十块八块的,总不能叫孩子在学校没饭吃吧。
紧接着一件喜事,就是公路通车了,冯玉姜的铺子正好靠着公路,很快又红火起来。
八十年代中期,市场渐渐开始繁荣了。冯玉姜的小饭铺换了正儿八经的牌子,是找人做的大木牌,仍旧叫“好日子饭铺”。 牌子用油漆画着几只鱼虾的图案,下边一溜儿写着一行字:
鲜歪汤杂鱼汤小公鸡盐豆子家常小炒
饭铺里炒菜渐渐成了主角儿,油煎包、丸子汤也就是早饭卖卖,大锅的包子大锅的汤,一大早上就热热火火起来。
旁的时候,客人吃了菜喝了酒,也会点上一盘油煎包当主食。这时候冯玉姜就换一个小巧的包子锅,有客人点,就在上完了炒菜的工夫煎上一小锅,整锅翻过来扣在大浅盘子上,煎得金黄的那一面朝上,圆圆整整一盘子,看着就香。铺子里依旧卖油饼、煎饼、萝卜卷,又增添了馒头、面条。
当然,就算小五渐渐离了手脚,能自己走自己玩了,不用大人一直看着,冯玉姜也渐渐开始忙不过来了,山子去了县城上学,二丫上了初中,能帮忙的时间也少,冯玉姜只好招了个帮手,跟她自己一样,是个三十郎当岁的妇女,姓姜,很是干净利落的一个人,干活也勤快。
当地人说盐豆子“看着辣,吃着香,一顿不吃馋的慌”,“小麦煎饼卷盐豆,一天三顿吃不够”。老百姓日子好过一点了,吃上饱饭了,小麦煎饼成了日子富足的证明。而盐豆子这东西,合着当地人的口味,是有感情的,就算是外地人吃了,也很容易喜欢上。
老盐豆子放久了,就容易有臭味儿,冯玉姜亲手做的盐豆子味道酵鲜,放久了也没有臭味,另外她也尽量捂鲜盐豆子,现做的最好吃。
饭铺里的盐豆子算是卖开了,很多熟客进了店,首先就要点上一盘盐豆子。有的司机到了饭点儿,情愿多上开大半个小时的车,也要赶来好日子饭铺吃饭,为就为了这鲜辣味美的盐豆子,还有的客人吃过了还要带上一包走。
冯玉姜有想过大量地做盐豆子卖,可是这个东西,制作方法不好大量做不说,晒干的也不如鲜的好吃,但鲜的它不能久放啊,时间长了就会发酸发臭,不好吃了。她想起上辈子在人家大超市里见到的盐豆子,鲜的也能放上一两年,估计肯定是搁了防腐剂啥的,总是吃不出自家做的那股子鲜香。
除了盐豆萝卜干,盐豆子常做的菜还有盐豆子炒鸡蛋、盐豆子炒豆腐、盐豆子拌芫荽、油炸盐豆子。也有的客人,专爱吃那盐豆子蘸大葱,冯玉姜家的自留田里,现在都种上了葱,自家种的葱饭铺里用,不光是划算,长的是沙土地,浇的是清泉河的水,那长出来的大葱比旁的葱更有一股子清甜味儿。有时候遇上一伙子爱吃葱的客人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