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90节(2 / 4)

加入书签

心了点,林纯鸿这么说,必然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。

林纯鸿一挥手,道:“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,我们去工程院吧。看着工程院的一帮精英,我的心情就非常畅快!”

言毕,林纯鸿大笑不止。左右也笑,就连张道涵和朱之瑜,也跟着讪笑不止。

一行人来到工程院。宋应星安排会场完毕后,正待退出,却被林纯鸿一把拉住,道:“宋院长也参加吧!”

宋应星看着诸多大佬,内心惶恐,不安地说道:“属下又不懂财计,留在这里也是听天书……”

林纯鸿笑道:“你就别谦虚了。以后,我还准备专门成立一个智囊团,成员就由你们这些精通技术、财计的文人组成,荆州的任何决策,可能都要听取你们的意见。”

宋应星受宠若惊,紧张地落座,只有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。

且听林纯鸿开门见山地说道:“郑天成玩什么花样?增发债券、金票和票据被监察府否决,就琢磨着改变本金率!这完全是换汤不换药,与增发有何异?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!他怎么就不想想,监察府为何要否决增发的提议?”

林纯鸿批评郑天成,张道涵和朱之瑜面子上也挂不住,毕竟,两人在出发前,还在琢磨着如何让林纯鸿同意改变本金率。

张道涵讪讪地说道:“还不是被逼得没办法?供应大军在山东作战五个月,早已耗尽了荆州的元气。”

林纯鸿摆头道:“即便再困难,也不能饮鸩止渴!”

“饮鸩止渴?”包括宋应星和周望在内,皆吃了一惊,弄不明白为何增发债券、票据和金票就成了饮鸩止渴。

林纯鸿道:“崇祯四年时,荆州的粮价维持在六钱左右,自崇祯七年我们开始铸造银币和铜币之后,粮价一路上涨,到现在,粮价已经超过一千多文,大致相当于以前的一两二钱,足足翻了两倍!荆州的粮食年年丰收,产量逐年增加,粮食一直充足供应,为何粮价却涨得这么快?你们想过其中的原因没有?”

朱之瑜道:“钱不值钱了!”

林纯鸿点头道:“的确如此,钱不值钱了!为何不值钱了?一方面,我们大量发行金票和票据,实质上相当于增加了钱的供应量,另一方面,崇祯七年大规模开海贸以来,我们用瓷器、茶叶和丝绸大规模换取西洋的金银之物,截止去年年底,仅仅通过广东流入大明的金银就足足有两亿两以上。一句话,现在大明的钱太多了,已经接近危险水平。再这样发展下去,恐怕老百姓都要揭竿而起了!”

张道涵等人尽皆默然。从整个大明的角度看待钱钞问题,这是他们从未涉及的领域。林纯鸿的手头虽然没有详实的数据,但道理摆在那里,容不得他们视而不见。

林纯鸿接着说道:“继续增发钱钞,只会加速这个进程,当前不仅不应该增发,还应该回收一部分钱钞,否则,钱钞不值钱,最终受害的还是升斗小民,一旦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,荆州存在的根基将不复存在。”

宋应星以前从未关心过钱法之类的东西,他总觉得钱钞虚无缥缈,乃林纯鸿聚敛财富的手段。现在听了林纯鸿的话后,方才知晓,钱法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,里面的道理精深着呢。

宋应星叹道:“处处都是学问,难怪都督要在行知书堂设立经济学院,专门研究钱钞、财计之法。”

林纯鸿道:“宋院长说得对。解决财计,也是学问,你们也算闭门造车,遇到了困难,为何不征询经济学院的意见?”

说完,林纯鸿拿出一本行知书堂的合订刊,翻出一篇文章,指着文章题目说道:“这篇文章就非常有新意,运用得当,可以缓解财计艰难。”

四人凑近一观,发现书页上赫然印着几个大字:“论存银之利。”

谋财

这篇文章通篇讲的都是钱庄如何利用存款、贷款扩大经营规模,谋取大量利润,道理虽简单,但周望等人显然从未听说过,直看得连番点头。

朱之瑜的反应最为机敏,看完之后,思索片刻,问道:“大规模吸引存款,的确是钱庄扩大经营的不二良法,只是,这与荆州财计有什么关系?邦泰钱庄的利润不能救急。”

林纯鸿笑道:“朱幕使,应该换一种思路思考这个问题。如果我给每个公职人员在钱庄建一个账户,告知月钱已经存在了钱庄,需要时就可以去取,那将节约多少钱钞?”

朱之瑜如醍醐灌顶一般,恍然大悟,拍案叫道:“良法!果然是良法!”

张道涵也反应过来,马上算账道:“公职人员十万余,荆州军将士三十多万,弓兵三十多万,一个月的月钱超过两百多万,即便只有一半的人不马上动用存银,一个月就可以节省一百万的开支!事实上,远不止一半,这帮公职人员和将士,大多都不缺钱!”

林纯鸿笑着点了点头,道:“是这个理。”

宋应星和周望也反应过来,点头叹道:“这世上的东西,还真是学不完,处处都是学问啊!”

林纯鸿看着宋应星,道:“现在,宋院长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