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18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人苦思了半天,忽然孙传庭一声大叫:“有了!这条消息是真的。如果我是皇太极,我也会把目标对准朔州!”

孙传庭的话说得不三不四,让傅恭吃了一惊,失口问道:“皇太极为何如此看重朔州?”

孙传庭道:“岂不闻骠骑军入驻朔州后,前来投奔的蒙古人超过万余?若按照半年一万的速度,若干年后,蒙古人都成了林纯鸿的战士,他皇太极还能安稳地坐在沈阳?”

傅恭大悟,道:“皇太极要拔掉朔州这颗钉子,看来是被逼无奈!大人一叶知秋,属下不及远矣!”

孙传庭苦笑道:“什么一叶知秋!本应该早就看出这点才对!否则,我们也不会折腾出这么多事出来。”

傅恭心里泛苦,要是早点知道鳌拜针对朔州,何需冒着得罪杨嗣昌的风险将银票换成大圆?

孙传庭接着说道:“还有,本想着占点盛坤山的小便宜,哪想到被他摆了一道,吃了大亏!”

“唉……荆州的人一个个都不好惹,何荆州之多才乎?”

蒙古诸部

人有担当,就是擎天柱。

卢象升、孙传庭在后世被誉为大明之脊梁,才能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两人置个人荣辱与生死于度外,一心想把事情做好。

这便是有担当。

孙传庭任宣大总督,抵御鞑子入侵,是他的责任,作为有担当的汉子,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,生死自然被放在了一边。

至于个人脸面,相比较生死,又算得了什么?

所以,孙传庭明明知道支援朔州会大丢面子,依然令精锐向西移动,靠近朔州。

责任!

在孙传庭的考虑中,鳌拜势大,盛坤山兵马仅仅六七千,算上武卫军,也不过万余,万一战败,朔州失守,不仅朔州会生灵涂炭,还会让宣大防线出现一个大的缺口。

盛坤山在朔州一直盯着孙传庭的动静,得知孙传庭令郑嘉栋率领五千陕兵进兵至大同左卫(今左云县)驻防后,久久说不出话来,默然半晌,方叹了口气,道:“孙督师之气魄,吾不及远矣……”

大风雪连续飘了三日,难得一见的太阳终于露出了面容,给草原带来了一丝温暖。

鳌拜率众经过千里行军,又在风雪中苦挨数日,见到太阳后,自然士气大涨。看着嗷嗷直叫的骑士们,鳌拜大手一挥,全军拔营,开始往西进军。

不数日,大军抵达清水河畔,安营扎寨。

朔州之北,丘陵密布,山道崎岖,无论是放牧,还是经商,都算不上什么好地方。可是,近半年来,朔州却逐渐繁荣起来,人口汇集,商旅日渐增多。

原因无他,荆州的势力渗透到这里而已。

黄渤和盛坤山联手经营朔州,不仅社会秩序大为好转,就连时常至边境打草谷的蒙古部落,也刻意避开了这个地方。再加上黄渤在城内设立了大量的毛纺工坊,牧民们可以就近出售羊毛、兽皮等物,人口的汇集,在情理之中。

荆州在边境有了据点,荆州势力覆盖下的商人,自然经由朔州前往草原。再加上商旅在通过大同时,总会遭到一些将士莫名其妙的刁难,因此,商旅汇集至朔州,也不算奇怪。

商旅从朔??从朔州前往蒙古人聚集的阴山周边,清水河畔便是必经之道。

鳌拜将大营扎在清水河畔,正好卡住了荆州与草原联系的通道。显然,鳌拜在如何切断荆州与蒙古人的联系上,下了一番苦功夫。

大军驻扎刚定,鄂托克、土默特、主固特、布里雅特、阿刺齐特等五部首领便迫不及待地汇集至中军帐,激动地等待鳌拜下达分头劫掠的命令。

两万多骑军,一日消耗的粮草足以堆成一座小山,无论是蒙古人,还是女真人,作战时一直轻视后勤,总是寄希望于以战养战。这一次,鳌拜也不例外,将补足粮草缺口的希望放在了劫掠上。

看着嗷嗷直叫的蒙古首领,鳌拜相当满意,令人摆出舆图,指着大同左卫说道:“此处往东,便是大同左卫,由郑嘉栋率兵五千镇守……”

然后,鳌拜将指头挪向朔州,说道:“这里有盛坤山率领六七千骑军镇守,很可能还有张凤仪所率领的武卫军一部,兵力应该有一万以上……”

听到这里,五大首领不由得对望一眼,心里都拿定了主意,绝不靠近朔州五十里范围之内。

鳌拜又指着朔州之西的河曲、保德、府谷等县,道:“沿清水河畔,一路往西,路好走,敌方部署兵力不多,正适合打草谷。”

此话,得到了鄂托克、主固特、布里雅特、阿刺齐特等岭北四部的大力响应,差点就要奔出军帐点兵出发。

唯有土默特首领杭高颇为犹豫,似乎有点不情愿。

土默特部聚集在黄河以北,阴山以南的区域内,距离朔州大约三四百里。杭高乃土默特右旗统领。崇祯九年,岳托将土默特部编为左右两旗,分别任命古禄格和杭高为统领,彻底铲除了黄金家族对土默特的统治权,将土默特部牢牢地掌握在手中。这次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