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38节(3 / 4)

加入书签

出自京营……”

杨嗣昌笑道:“曹化淳掌控着京营自然不假,高起潜想从曹化淳口中夺食,自然会站到台上打擂台,此事我等不必理会。我等只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。王朴亦出自京营,许定国离宣府太远,至于杨国柱……嘿嘿……这次就辛苦李侍郎走一趟了!”

李绍翼前些日子刚升为兵部侍郎,这时见杨嗣昌拿此说事,慌忙站起身来,拱手道:“阁老说笑了。学生皆赖阁老提拔,哪能不尽心竭力做事?”

杨嗣昌心情不错,笑道:“去吧去吧,朝廷沉沦太久,总得有一两件事提振信心!”

且说禁卫军甲装鲜明、刀枪闪亮,以高昂的士气跨入宣府后,立即引起了轰动。最为关注禁卫军的,当然是宣府的边军。

“一帮老爷兵而已,济得何事?京营演练时,不也花架子搭得很好?不过,一打仗就抓瞎……”

“凭什么这帮老爷兵能穿这么好的甲,我们在边关拼命,却衣不蔽体?”

……

各种论调都有,五花八门,总体上就是嫉妒、瞧不起。后来,禁卫军奉命接防了宣府的粮库、府库、军械库,一下子激起了边军的怒火。边军有了怒火,骂人、挑衅是常事,借此来发泄内心的不满,但是,他们的头头宣府总兵杨国柱连发泄愤怒的机会都没有,他惶惶不可终日,就像等待秋决的死刑犯一般。

杨国柱后悔万分,早知如此,当初就应该彻底投奔林纯鸿,哪里会面临今天的困境?杨国柱想尽一切办法自救,包括造反、逃跑等都想到了,但是,他哪有那份气魄,每日幻想着朝廷只是做做样子而已。

杨国柱的惶恐并未持续多久,仅仅两日之后,李绍翼和王继谟一起抵达军中,手持圣旨,宣称杨国柱贪墨,并拿出了诸多证据,将杨国柱锁拿回京,下了诏狱。

铁证如山,加上禁卫军近在咫尺,控制了宣府的要害,杨国柱属下虽然不平,但也只好默认了事实,没有任何想掀起风浪的意思。

杨国柱被执后,李绍翼宣布兵部命令,禁卫军升格为禁卫军团,原先禁卫军编为军团第一军,孙应元则身兼两职,兼领兵团统帅及第一军指挥使,而杨国柱的九千多兵员则被编为军团第二军,由周遇吉担任军指挥使。

孙应元、周遇吉和陈奎一点喜色都没有,满脸的不情愿。三人认为,禁卫军扩充最为理想的道路就是,与鞑子恶战数场,锻炼出军官后,然后抽调军官,重新招募士兵,组建第二军。

现在,朝廷不顾一切将杨国柱旧部扔给禁卫军团,这些旧部都是老兵油子,不仅有可能带坏老禁卫军的风气,甚至还有可能作战懈怠,拖累第一军。

看着周遇吉和陈奎满脸灰败之色,孙应元勉强笑了笑,道:“这是喜事,兵多,总好过兵少,就看周将军怎么带了!”

周遇吉苦着脸,道:“短时间内想让这帮兵油子转变,难如登天!末将倒有个想法,不如从宣府边军中抽调老实、勇敢的兵员,能抽多少是多少,宁缺毋滥,补充至禁卫军中。然后再从禁卫军中抽调相同数量的老兵和军官,把第二军的架子搭起来,至于边军中剩余的将士,就当成预备队,运运粮草和辎重总好过民夫,急切间,还可以上战场。”

孙应元和陈奎大喜,皆赞道:“周将军好算计!端得好计,就这么办!”

话虽这样说,但实行起来非常麻烦。在军队中,任何编制调整、人员抽调,都是了不得的大事,孙应元并无权决定此事。因此,孙应元马上上书兵部,请求批准。

杨嗣昌把持兵部多年,虽然现在不再兼任兵部尚书,但孙应元的方略还是摆在了杨嗣昌的面前。杨嗣昌大喜,同意了孙应元的方略。

事不宜迟,孙应元和周遇吉马上从宣府边军中选出了一千五百多名堪用之士,又从禁卫军中抽调了一千五百多名将士,以这部分将士为骨干,将军团第二军的架子立了起来。

兵是好兵,将是良将,就连监军也是难得的知兵之人,这样的军团,自一开始就充满了朝气、气势逼人,就等着在草原上证明自己。

一战成名

杨国柱被执,宣大边军震慑,尤其是王朴和许定国,惶恐不安,惟恐天使抵达军中,一纸诏令将自己下了诏狱。

惶恐之下,王继谟但有所命,两人无所不从。直到现在,王继谟才真正取得了宣大一线的统领权。

不仅宣大将士慑服,就连宁锦一线的吴家、祖家,也纷纷收敛了手脚,深恐触了朝廷的霉头。

朝廷在沉沦了许久之后,终于恢复了一丝威望,显示出了新气象。

无论是朱由检,还是杨嗣昌,都将成效归功于禁卫军的组建,更加坚定了军事改制的决心。

待到祖大乐率领两千余关宁铁骑抵达宣府,朱由检和杨嗣昌更是信心爆棚,令孙应元兵出边墙,伺机消灭蒙古一部,迫使多尔衮离开乌兰察布,滚回辽东。

朝廷的命令,正好就是孙应元与周遇吉的想法。两人乃战场老手,自然知道禁卫军团自组建后从未打过恶战,不宜与多尔衮重骑兵硬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